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益新闻 > 协同驱动文化繁荣与科技向善

协同驱动文化繁荣与科技向善

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前所未有地重塑社会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不仅能为文化传承创新开辟新路径,也可以为科技健康发展提供价值航标,协同驱动文化繁荣与科技向善。

人工智能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强大助力。

古为今用,人工智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保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图像识别、沉浸式远程图像会诊技术以及高精度数字扫描技术,可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存,这种数字化保存可以对传统文化元素最大限度地记录和存储,涵盖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样化资料形式,非常方便应用于多学科之间共享的数据平台。数字化保存也为甄别与比较提供了便利,以便对传统文化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们在多学科共享的大数据平台,可以对多样化资料形式的同一文化元素进行比较和互补,提高传统文化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助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辩证取舍,人工智能推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筛选与继承。除了数字化保存,人工智能的强项在于高效处理与分析海量数据。在文化传承中,这一能力助力人们依据时代需求和现实价值进行理性筛选与继承,从而促进创造性转化。例如,相关研究人员根据敦煌壁画的数据化保存精确地捕捉壁画的微小细节,辩证取舍,既剔除壁画存在的酥碱、龟裂等多种瑕疵,也获取反映壁画老化的细枝末节,分析壁画老化规律,及时采取针对性强的保护措施,尽力延缓壁画老化,也为后期修复留存参考依据。在敦煌遗书的数字化保存中,《尚书》是其中最为珍贵的经典之一,但《尚书》所传版本众多、内容存在差异,人工智能辅助进行文本比对与分析,可以极大提高学者“辩证取舍”的效率,有助于更精准地挖掘经典精髓,服务于当代转化。

推陈出新,人工智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活态传承。人工智能与大众传统媒介的融合,助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和场景化传播,在场景制作中兼顾年轻人的喜好,融入时代性元素,增强了年轻人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的沉浸感和互动参与度,提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与时代性认知,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激发了文化产业事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在设计创新领域,人工智能的智能搜索与图像编辑功能大幅提升了应用效率,设计师可快速提取传统文化元素(如纹样、色彩、建筑结构),将其精髓融入现代设计,创作出兼具文化底蕴与当代审美的作品;在跨文化传播层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打破了语言壁垒,人工智能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表意文字系统、音韵体系、语法结构等转化为符合不同文化背景的表达方式,助力中华文化经典的多语言传播,智能翻译工具更使戏曲唱词、古诗词在国际平台实现“信达雅”转化,推动中华文化深入海外受众。此外,通过人工智能构建多学科共享数据平台,整合分散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让多学科背景、多元文化背景的学者、创作者,借助平台共享文化观点,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借助人工智能赋能,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增进文化“两创”的生机和动力。在技术推动文化繁荣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科技发展需要伦理的约束与价值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伦理智慧和人文精神,为人工智能这一强大工具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校准器与护航舰。

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价值准绳。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需要伦理道德规范的引导。道德诞生于人类调节利益冲突的需求,而人机关系作为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新形态,同样面临利益分配难题。当前矛盾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AI替代重复性劳动引发的就业冲击,二是算法治理取代人工决策导致的权责模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调节这些利益冲突提供伦理道德规范,从而推动人工智能遵循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健康发展。儒家学派的义利观主张“见利思义”,倡导依据道义来进行判断和取舍,解决利益冲突。荀子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的荣辱观,也为解决利益冲突提供了决策依据。这些传统文化思想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伦理道德规范的精神内核,大大降低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道德风险。例如,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决策、医疗诊断等场景中,依据这些道德规范来布置道德困境场景,开展伦理模拟实验,通过明晰人机责任边界,确保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符合社会伦理共识。

为人工智能发展注入人文关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驱动人工智能深化人文关怀实践。无论应用于工作场景还是家庭生活,人工智能服务都应该传递尊重个体、崇德向善的文化温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元素可以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人文滋养。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两者都倡导人们要体谅感受他人的痛苦,关注他人的个性化需求。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家庭生活的辅助工具,在技术研发和应用设计层面,也应提供精确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并关注“一老一小”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和需求。《礼记》主张“天下为公”,孟子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两者都倡导崇德向善,启示发展人工智能要致力于促使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协同推进,推动科技向善,通过技术发展实现“兼济天下”的价值目标。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伦理道德规范,通过价值引领强化科技向善导向,规避技术伦理风险,为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二者双向赋能,必将深度重塑社会风貌,构建兼具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数字未来。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

相关公益新闻推荐阅读:
公益新闻
公益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0755-83411488
传真:0755-83411488
邮箱:xuff@samwo.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天安车公庙工业区天经大厦F3.84B2
深圳市三和仁爱文化基金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25335号     sitemap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