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益新闻 > 守望文化基因 推动文脉赓续

守望文化基因 推动文脉赓续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未曾断代的东方文化母体,中国自古就以“中和守礼”为经的文明面貌,“至善崇德”为纬的道德总纲享誉寰宇。无论古时“天下为公”大同愿景,还是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引领,“礼仪之邦”国家观念认同因子凝聚成“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为内核的崇高伦理规范认同,彰显和谐处世大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5年,《人民日报·探寻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引题:“文物镌刻着中华民族一路探索创新印记,承载着创新精神”。相较文献,国宝记录文字作为文化谱系因子物化载体,根植于史实是第一手档案,“释古证史”还原真相,弥补史料纰漏,科学佐证意义重大,范围涵盖甲骨、金文、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墓志碑碣等,并凭借“造型、纹饰、文字”等多维要素构建起古史叙事空间溯源民族精神内核,通过“藏礼于器”路径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价值观念认同。文脉载道、物证铭史,本文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一、华夏国家启幕和大禹及治水证据——遂公盨

“万邦肇源、总凑中原”是大禹时期从新石器原始聚落向夏代国家文明聚合发展的基本考古学逻辑,无论苏秉琦“满天星斗”、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还是严文明的“重瓣结构”,文物证据多与《左传》“禹会诸侯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等文献吻合。其后,始皇焚书记录上古“三皇五帝”真相典籍多亡佚,大禹真相及治水证据匮乏。顾颉刚等“疑古派”和郭沫若等史家多认为大禹和治水乃神话传说。《国语》《史记·夏本纪》等古籍虽有记载,但“禹”字铭文极罕见,仅凭叔夷钟“处禹之堵”和秦公簋“鼎宅禹迹”等得管窥。

大禹及治水物证——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遂公盨”(约2850年,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内底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降民监德……”描述大禹治水为政以德史实,铭文与《尚书·禹贡》《诗经》等文献高度吻合。考古权威李学勤等认为,此盨是确凿证明夏朝奠基人大禹治水,为政尚德真实性最早文物。泽被后世“大禹和治水精神”毋庸置疑,其子夏启以“九州为基”建立最早国家——夏,华夏国家文明揭幕。同时揭示,先祖大禹尚“德政”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复兴,我们应从大禹治水精神中汲取不竭奋进力量。

二、周武王建国方略及最早“中国”记录——何尊

追本溯源,“中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官方称谓且出现极早。“中国”最早于古文献中出现约是周朝。《尚书·周书》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顾疆土”。《诗经·大雅》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子孙或在中国”……其后,中国一词频繁见于《左传》等史料。

迄今为止,文物所见最早“中国”是西周国宝“和尊”底部铭文——“宅兹中国”(距今约3000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记述周成王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并建国于天下地理版图中心——“中国”,即“定鼎中原”洛邑。“宅兹中国”准确诠释最早“中国”本义,是国家文明DNA符号蕴含对国名内涵外延的顶层文化设计逻辑——“秉持中道,择中建国,中和治国”方略,这与《礼记·中庸》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契合,“择中顺天”朴素唯物论智慧。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时强调:“宣传好国宝何尊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增强中华文明自豪感,弘扬爱国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中国”二字成为中华儿女心中最深沉持久的力量源泉与绵延不断精神寄托。

 三、九州攸同到秦始皇天下一统宣言——秦诏版

鉴古知今,当今中国是地域版图与文化格局高度统一的56个民族共同体大家庭,但大一统格局肇基却归功于秦始皇“四海一”的伟大功绩。秦朝推行统一度量衡与郡县的秦律、秦制并奠定中国2000多年统一格局,并深刻影响着当今中国的制度基础,所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对秦皇一统之功亦不吝赞许,《尚书·禹贡》描绘大禹期盼“九州攸同”的国家统一愿景,终在始皇治下实现。统一制度史料记载确凿。譬如,《史记·始皇本纪》载:“廿六年,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同书文字,车同轨……”同类载述颇丰,兹不赘言。

根据考古,记录秦朝“统一”政令事实的官方诏书多以篆体铸刻在“方升、秦权、诏版”等文物表面。最典型证物包括,发现于北地郡,现藏甘肃镇原博物馆和发现于秦都咸阳,今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始皇二十六年的文物——《秦量诏版》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名壹之。”意为,始皇统一天下,下诏书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不一致,使制度政令统一。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疆域、制度文化的高度统一,始皇之功泽被当代。

四、汉武帝“开疆拓土、儒学润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汉武帝“文治武功”并举。开疆拓土,遣使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古陆路丝路廊道,对河西走廊和西北边疆有效管辖,奠定了煌盛汉文明主流格局。“儒学为骨”文化兴邦,塑造了辉煌汉文化性格基调,成为此后二千年间国家正统思想,将汉文化传播至我国新疆乃至西域中亚等地。其军事、文化、边疆管理、经济制度等“治国理念”屡见于文献《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悬泉汉简研究》《居延汉简考释》《肩水金关汉简》等。

西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新疆尼雅遗址,一级文物)篆书内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与天无极”。释读为五大行星同时现身东方天穹的天文现象是利于中原统一边疆的“祥兆”,核心强调,中央祷祝国土统一顺遂和民族地区长治久安愿景,是“利中国”旨要所在。2012年《光明日报》报道,这是新疆迄今最早有“中国”二字国宝。彰显了西汉政府对西域统一管辖和“文化润疆”的卓越成效,揭示了汉地和民族兄弟深度交融互鉴,边疆对汉文化高度认同和反哺向往,是多民族文化共同体价值认同见证。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遗迹和文物是历史见证,必须保护利用好。”文脉赓续,国宝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向心力,从王国维“二重”到叶舒宪提出“四重证据”法,文物与文献相合,科学印证“历史文明所书写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谱系”。守望国宝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为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砥砺前行。

(作者系兰州理工大学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相关公益新闻推荐阅读:
公益新闻
公益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0755-83411488
传真:0755-83411488
邮箱:xuff@samwo.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天安车公庙工业区天经大厦F3.84B2
深圳市三和仁爱文化基金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25335号     sitemap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