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益新闻 >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逻辑理路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内在逻辑。现代文明是现代化的历史产物,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应是基于中国现代化的现实条件和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所形成的文明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深刻表征着中华文明的内在价值,其发展过程即适应世界现代化潮流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推动中华文明实现自身转型的过程。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逻辑理路,须将两者相互贯通进而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实践性。

中国式现代化重塑中华文明的现代价值内核

自现代化肇始以来,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世界文明整体呈现出现代性转向趋势。在这一历史潮流之中,现代性的影响因子冲击着先前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人类文明面临着价值重构。从现代化探索到现代化建设,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价值体系在批判继承和辩证扬弃的过程中得以重构,转型蜕变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价值内核是文明差异性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形态的本质特性。历史地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逻辑具有一致性,其集中体现在对“人民幸福”的现实关照上,这从根本上定义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价值导向。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其立场、态度、方法建立遵循着人的发展逻辑。从文明的主体性看,转型后的中华文明高扬的是人民的主体性,一方面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程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践行群众路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是回应人民的发展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在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即为转型后的中华文明较西方文明更具进步意义的本质体现,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价值起点和归宿。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彰显着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价值内核,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夯实了价值根基。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互促共生发展

文明的历史变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条件和客观基础之上,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亦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和动态演进的过程。从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脉络看,现代化实践构筑了现代文明的实质性内容,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历程,内在蕴含着现代文明的本质要素,是现代文明的具象表现,而现代文明又是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产物,现代文明的萌芽和发展,依赖于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亦是互促共生发展的,在历史维度上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同步性。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正是这“蒙辱、蒙难、蒙尘”的历史境遇,激发着无数仁人志士开始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从时间坐标看,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和西方列强的威胁,开始转向现代文明的发展轨道。这是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最初觉醒,也是中华文明融入现代性元素的发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成熟催生出中华文明的崭新样态。从空间布局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格局对于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具有深刻影响,一方面,长期统一稳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宽广的地理空间和坚实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格局促使中华文明带有多元一体的结构性,多元一体则意味着中华文明内蕴着包容的特性,这是其吸收现代性积极元素,实现自身现代转型的内在基础。

进入新时代,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同轨共步推进,与之相互映衬,互为支撑,造就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向现代迭新,而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也必定内蕴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与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实践形态

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出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日益生成了具有文明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两个结合”为理论根基,呈表为全面协调、五位一体的实践形态,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后的“文明实体”。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一方面,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另一方面,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了磅礴力量,党的宏伟蓝图激励着中华儿女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政治保证。

“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产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拓并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赋予其更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意蕴。正基于此,两者结合的“化学反应”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其将各自所具有的积极文明因素、制度因素、历史因素有机聚合起来,生发出具有现代意蕴的中华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以全面协调、五位一体为其实践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向世界展示了现代转型后中华文明的独特图景。

文明的更迭建立在一定的实践主体之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实践载体,其在方法、内容、原则、状态等层面共构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实践样态。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四川省社科青年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逻辑及文明形态创新研究”(SCJJ25ND173)阶段性成果]

相关公益新闻推荐阅读:
公益新闻
公益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0755-83411488
传真:0755-83411488
邮箱:xuff@samwo.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天安车公庙工业区天经大厦F3.84B2
深圳市三和仁爱文化基金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25335号     sitemap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