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魂,培住根,铸牢魂,才能致中和,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谋复兴便在其中了。
孝、和、生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历经千年传承,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社会转型期,这三者构成的价值体系不仅没有过时,反而以其独特的东方智慧为现代文明困境提供破解之道。从家庭伦理到社会秩序,从人文关怀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孝和生的三重境界正以创造性转化的方式重塑着现代文明的价值坐标。
一、孝:从家庭伦理到社会文明的根基
何为孝,《说文解字》释为“善事父母者”,这是从本意上讲。孝道从《孝经》"始于事亲"的家庭伦理,发展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伦理,再到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宇宙人生法则,其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历史充分证明,能尽孝道的人,内心和顺,故能在家和其亲,在外敬于长,在堂忠于君。现代社会的核心家庭结构虽与传统宗族制度不同,但代际互助的本质需求并没有改变。
当代浙江"最美家庭"荣誉获得者、半导体工程师张华不仅每日为瘫痪父亲研发智能护理设备,更将技术开源惠及社区老人。在山西平遥古城,智能养老社区将传统四合院改造成适老化智慧空间,老人通过语音指令即可操控家居设备,子女通过远程系统实时关注父母健康状况。这种"科技孝道"的实践,生动展现了传统孝文化的现代转化。面对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山东曲阜创新推出"孝心积分卡"制度,子女定期回乡探望可折算为医保优惠,村委设立"孝心基金"补贴赡养费用。这种政策设计既传承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又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了现代性困境,堪称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以上事例本质上都是孝道精神在当代的现代化表达。当老龄化成为全球性挑战,重构孝道伦理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归,而是要在数字时代创造新的代际连接方式。
二、和:从处世哲学到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和,是中国文化基因,更是社会秩序的智慧密码。和文化从《周易》"保合太和"的哲学理念,演变为《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的实践智慧,强调内在和谐与外在秩序的辩证统一,从人的处事哲学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出,无不体现出“和为贵”思想的源远流长和一以贯之,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治理范式。
和的理念根植于中国人的理念和行动中,从故宫太和殿、保和殿等建筑群以"和"命名,到G20杭州峰会选用"和"字标识,体现了中国人"执两用中"的政治智慧。从国内浙江诸暨市将传统"义赏"思想融入矛盾调解,建立"乡贤评理堂",实现"小事不出村"的现代版"无讼"理想。深圳前海法院借鉴《周礼》"调人"制度,创设"商事调解文化中心",涉外案件平均调解周期缩短60%,展现传统智慧在现代法治中的生命力。从对外的郑和下西洋"厚往薄来"与"一带一路"共商共建,从蒙内铁路项目保留肯尼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再到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创建"文化和解帐篷",促成图阿雷格部落与政府军达成水源共享协议,被联合国收录为经典案例。2025年5月30日,由中国牵头发起的“国际调解院”的成立,有助于超越“非赢即输”的零和博弈和赢着通吃,更好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些根植传统又因时因事创新的范例,正是中国和文化的智慧密码。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华为公司"和而不同"的跨国经营策略提供了文化冲突的化解样本:在坚持核心价值的同时,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实现从"文化适应"到"价值共创"的跃升。这种现代化的文化实践,既继承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传统智慧,又创造出合作共赢的新范式。这种命运与共体系的建构,本质上是对工业文明单向度发展模式的哲学超越。
三、生:从生命哲学到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周易.序卦传》有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错。”中国人对于生的宇宙观是从和开始的,是内和序外。自然有和万物生,人与社会也追求和的境界。人与人之间追求和,人与自然之间追求和,家庭内部追求和,社会各个层面追求和,国家层面乃至国与国之间也追求和。有和便有秩序在,有秩序才能有发展。
《周易》曰:“生生之谓易。”认为宇宙万物皆在动态平衡中生长。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大禹治水“疏而非堵”、张载“民胞物与”的生态观,均体现对“生”的尊崇与敬畏。
在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生生不息”精神焕发新生:在科技创新上,中国航天以“嫦娥”“天问”命名,体现“苟日新,日日新”的进取精神;半导体产业突破芯片封锁,彰显“自强不息”的民族韧性。在乡村振兴实践上,贵州毕节运用《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原则,在石漠化山区发展刺梨产业,2023年带动54万人增收,亩产效益超传统作物3倍。福建宁德下党乡践行《盐铁论》"工欲善其事"古训,打造"定制茶园"数字化平台,茶农收入年均增长15%,总书记批示"弱鸟先飞"精神的新时代呈现。在文化传承创新上,"敦煌父女"常书鸿与常沙娜,两代人用尽毕生精力保护敦煌壁画,体现了现代传承精神;故宫文创团队从《长物志》提取美学基因,推出的"千里江山"系列数字藏品很快销售一空,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210%,验证了"通变则久"的传播规律。在生态实践上,传统生态智慧经历了从"斧斤以时入山林"的朴素环保意识,到张载"民胞物与"的宇宙生命共同体认知的升华。在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生存的当下,中国"双碳"战略与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形成文明对话,证明东方智慧能够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新范式。
所以,“生”不仅是生存哲学,更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动能。
站在文明演进的历史维度看,孝让社会有温度;和让世界更包容;生让未来可持续。从孝和生三重境界的现代融合看,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不是静止的概念,而是流动的智慧长河,更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当孝道转化为代际数字连接,当和文化演变为全球治理方案,当生生不息智慧升华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华文明的三重境界正在完成现代性转化,复兴之路就在这"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创造性转化中渐次清晰。
这种转化是文明基因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表达,它既保持着文化根脉的连续性,又展现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最终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