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益新闻 > 对标世界标准 践行申遗承诺

对标世界标准 践行申遗承诺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仅两天后,市人大常委会立即召开主任会议,决定对原有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否需要修改进行评估。

这是以法治方式积极回应国际关切、履行公约义务、践行申遗承诺的庄严行动。

文化遗产保护,非一朝一夕之功。当“北京中轴线”正式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那一刻,其保护的内涵、标准与责任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对标“世界标准”,北京立即行动。

评估、调研、起草、修改、审议……今年5月30日,新版中轴线保护法规——《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表决通过并公布施行。

法规升级,标志着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进入了与国际标准深度接轨、法治保障更加坚实的新时代,只有继续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中轴线保护发展,才能让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昂首走向世界。

法规升级

向“世界标准”看齐

新版条例表决通过后,刘文杰终于松了口气。转天是个周末,她从永定门出发,骑车一路向北,途经正阳门、天安门、景山、钟鼓楼等地,再一次完成了一趟中轴线骑行之旅。

作为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工作人员,刘文杰全程参与了原条例的立法和此次修法工作。从那时起,她就爱来中轴线附近走走,亲身感受“古都之脊”的守望与新生。

从立法走到修法,刘文杰说自己愈发明显地感受到,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文脉绵延离不开法治保障。

原条例是本市首部为保护特定文化遗产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作为申遗冲刺阶段的关键支撑,为中轴线保护和管理搭建了坚实的法治框架。“《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要求,其中就包括长期、充分的立法保护及管理。”刘文杰说。

从修缮保护文化遗产,到周边环境治理,再到推动符合条件的文物建筑向公众开放……以法为基,7.8公里的中轴线两侧,百余项工程相继启动,一幅清晰有序、庄重大气的中轴画卷徐徐铺开。

申遗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

在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修改原条例列为2025年立法审议项目。

“不仅要完善法规条文,更要推动保护理念、规则与世界标准全面接轨。”带着这样的修法目的,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教科文卫办与市司法局、市文物局共同组成起草小组,再次来到景山、正阳门、先农坛等遗产点位走访调研,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学习借鉴全国人大和外省市相关立法经验,对法规进行修改完善。

“新条例保持了原有的体例结构,充分吸收继承了原条例规定的制度措施,重点在法规名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阐释展示、保护管理制度、保护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性修改。”刘文杰说。

从“文化遗产”到“世界文化遗产”,法规名称的变更就是对标“世界标准”的最直接体现。及时对原有条例进行修改和更新,正是为适应中轴线“身份转变”,兑现中国向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而进行的必要升级。

兑现承诺

精准完善保护管理制度

“原条例制定时,中轴线遗产区、缓冲区的精细化管理要求等虽有大框架,但部分细节仍需与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决议确认的文件对齐,以准确体现遗产构成要素和最新的保护管理要求。”刘文杰以遗产构成点位举例,2024年7月大会通过的申遗提名文件,最终确定了由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等15处遗产点构成的“建筑与遗址组合体”。新条例第二条、第三条正是将这些“终极版”的遗产概念和保护对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予以固化,为后续的保护工作划定了最精确的坐标。

中轴线保护不是孤立地保护一个个点位,而是将其置于北京老城整体风貌格局中通盘考量。

条例在“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中新增对“城市天际线”的法定保护要求,意味着未来在遗产区及缓冲区内的任何建设行为,都必须严格评估其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确保中轴线统领老城的空间秩序不被破坏。

公众参与和遗产保护惠及民众,是评价遗产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中轴线申遗保护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为了更好兑现申遗承诺,新条例增设一条,规定“北京中轴线保护实施可持续旅游管理措施,建立遗产资源调查和保护监测报告制度,组织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利用和管理。”

“申遗过程中,通过亲身参与,居民们激发了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也守护了遗产地真实的生活场景。新条例将‘社区参与’写入法条,正是回应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议,将这种‘自下而上’的守护力量制度化、常态化。”刘文杰说。

文明互鉴

架起国际交流法治桥梁

今年5月,日本大阪世博会北京活动周上,“数字中轴·小宇宙”沉浸式体验空间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北京雨燕由北向南飞过中轴线上15处遗产要素,用户化身游戏中的角色,亲自体验搭建正阳门城楼、观摩清代皇帝祭祀仪式、尝试把社稷坛的五色土放到正确位置……让更多人在世界舞台充分地感受到“中轴魅力”。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申遗成功不是终点,是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新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条例特别增设了专门条款,要求“加强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阐释展示,推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互动、文明互鉴。”同时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特意增加了“增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担当。

这不仅确认了过去有益探索的方向,更在法律层面明确了未来行动框架。

“这意味着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向国人展示的历史文化地标,更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刘文杰说。未来,通过多语种阐释系统建设、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参与跨国遗产保护合作项目等方式,北京将努力让世界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尊重与学习。

相关公益新闻推荐阅读:
公益新闻
公益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0755-83411488
传真:0755-83411488
邮箱:xuff@samwo.co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天安车公庙工业区天经大厦F3.84B2
深圳市三和仁爱文化基金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25425335号     sitemap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