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尼山,礼乐和鸣。2025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即将启幕,延续着2024年“对话孔子互鉴文明”的余韵,以“大哉孔子和合共生”的新主题,再次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桥梁。这场历经四十载的文化盛典,早已超越纪念仪式的范畴,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坐标,更为全球文明交流提供了鲜活范本。
从“主场独奏”到“全球合唱”,文明互鉴越走越深。孔子文化节的国际化进阶,藏在不断扩容的“朋友圈”里。2024年,39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齐聚曲阜,马尔代夫前总统、吉尔吉斯斯坦前副总理等政要与学者共赴盛会,70多个海外文化中心同步联动。这种多元参与并非简单的“宾客云集”,而是深度对话的开始——“高山仰止”论坛上,法国学者点赞儒家思想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启示,韩国代表热议“和合”理念与国际治理的契合点,让“讲仁爱、重民本”的东方智慧成为跨文化共识。
在“守正”中创新,传统文化焕发当代活力。文化传承的真谛,在于让古老智慧活在当下。孔子文化节的“守正”,是对核心价值的坚守,祭孔大典严格遵循传统仪规,64佾舞再现礼乐文明的庄重;“尼山敬师礼”上,2575名学生躬身行礼,将“尊师重教”的基因代代相传。而“创新”则让传统走出博物馆:2024年“山东手造”展区里,淄博琉璃融入现代设计,莱芜锡雕化身文创潮品,非遗技艺在触摸体验中完成“国潮”转型;2025年更将推出沉浸式情境戏剧开幕式,用戏剧情景串联颁奖仪式,让庄重与温情相得益彰。
从文化符号到精神纽带,彰显文明自信底色。孔子文化节的持续升温,本质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2024年《文庙书院保护传承曲阜宣言》的发布,标志着儒家文化载体的保护进入全球协作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的颁发,让“有教无类”的理念成为全球教育公平的助推器。正如学者王学典所言,这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打开了新局,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了精神力量。
这种自信绝非文化自大,而是“和而不同”的包容胸襟。2025年文化节提出的“节俭办会”“市场化运作”理念,摒弃了形式主义的浮躁,回归文化交流的本质;“全域办节”模式让齐鲁大地处处皆为文化展台,彰显着“全民共享”的文化自觉。当孔子思想从典籍中走出,成为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言,中华文化便在互鉴中获得了更持久的生命力。